Plato(柏拉图,前427-前347,中国战国时期),关心有恒不变的事物和“流动”的事物之间的关系。
Academy
柏拉图创建了第一个哲学学校,在学校中与他的学生一起讨论哲学、数学和体育。
理形
柏拉图也认为世界上有东西是永恒不变的,但不同于恩培窦可里斯的“四根”和德谟克里特斯的“原子”,柏拉图认为一切有形的东西都是“流动”的,不变的是形成某个特定物体的“精神模式”或“抽象模式”。
前人的流变论为大自然的物质循环提出了解释,却无法说明为什么物质会重新组合成一匹马,一朵花或一个人。柏拉图的理形论为这点做出了解释。
在每一匹马,每一朵花,每一个人后面都有一个“理形马”,“理形花”,“理形人”。
在物质世界的背后,必有一个实在存在,称为“理形的世界”。其中包含存在于自然界各种现象背后、永恒不变的模式。
真正的知识
感官的世界中,没有任何事物是永恒不变的,因此在这个世界中人只能有意见和看法,而不会有真正的认识。人们能够真正认识的是可以通过理智来了解的事物,并且任何人的理性都是共通的。
因此柏拉图会认为数学是一个特殊的学科,数学的状态在任何时候都不会改变,是人们真正可以了解的东西。
灵魂
柏拉图将实在的世界分为两个领域。其中一个是感官世界,在这个世界中一切都是永恒流动的,粗糙的五感并不能准确地认识这个世界。另一个是理形的世界,这个世界可以通过理性来认识,而无法通过感官来查知,这些理形和形式是永恒不变的。
人具有双重性。肉体属于感官的世界,感官不可靠,肉体也易消失。人的灵魂属于属于理形的世界,是不朽的。
灵魂栖居在肉体之前就已经存在, 在一具躯体中醒来后会忘记所有完美的理形。当灵魂看到自然界的种种形式时,便会依稀记起理形的世界,并涌起回到他原本领域的渴望。柏拉图称这种渴望为eros即“爱”。
影子
柏拉图相信,自然界所有的形象都只是永恒形式或理形的影子。但大多数人活在影子中间便已感到心满意足,并不关心是什么东西投射出了这些影子。
他用穴居人举例。假想有一群穴居人终身面对洞穴的岩壁生活,洞穴外的事物的影子投射到岩壁上,穴居人便认为这些影子是世间唯一存在的事物了。但若有一位穴居人肯看向洞口,起初强烈的光芒会照得他无法睁开眼,但随后他便能看到万物本来的样貌。
事迹
创建了第一所学院(Academy),Academy源自Akademeia,意为“Akademos(阿卡德摩斯)的果园”。Akademos因为得到神的祝福,他的橄榄园年年丰收。